◎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近,周小川行长说,可以扩大境内外合格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额度,直至取消额度限制。
并且可以探讨无限责任等多种可能的公司制度安排,以防范出资人和管理者的道德风险。事实上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也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内生性要求。
资金用途主要放在职校质量评估基础上按学生人数拨款。银行体系自身具有创造货币和信贷的功能,信贷扩张在给投资主体形成固定资产或金融资产的同时也给他们创造了相同数额的负债。由于大而不能倒定律,大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和道德风险会给银行体系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相关救助的社会成本。政府在抑制泡沫膨胀方面显得无能,因为政府日益为泡沫破灭的严重后果而投鼠忌器。从美国银行业发展的历史来看,美国银行业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银行资产占GDP比例几乎没有增长,其在金融总资产中所在比例则从54%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
地域上的分散性和属地性使他们具有本地信息优势。因此有必要通过规模递增的保险费率为金融系统性风险和银行危机提供社会性拨备。货币投放就是增加流动性,在较低的贷款利率条件下,货币投放量增大,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产生推动经济增长的效果。
发达国家的利率大都降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流动性过剩成为普遍现象,也就是说,西方国家并不差钱。在收入增长预期有力的情况下,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会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拉动销售,推动经济增长。三是引发股市和楼市泡沫。自2012年年底美联储宣布进一步加强量化宽松政策以来,道指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就上涨了15%。
希腊全国整体失业率在2013年初达到27%,15到24岁的青年失业率达到64.2%,创历史新高。据统计,过去5年,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下跌超过200个基点,现为1.8%左右。
美国、日本、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从2007年的2.2%、2.1%和2.7%降到2008年的1.1%、-0.7%和0.7%,2009年分别又降为-2.5%、-5.4%和-4.0%。一旦发达经济体央行发起的量化宽松计划走到尽头,包括美国国债、德国国债、英国国债和日本国债在内的主权债券收益率将大幅上升,引发债券市场崩溃。日本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丰田汽车公司的股价2013年已累计上涨了50%。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国家已经投入了数万亿资金用以反危机,援助陷入危机之中的企业和金融机构。
显然,宽松货币政策的这些效应的确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对于经济低迷,热切期待复苏的经济体来讲,实施这样的政策无疑是上佳的选择。现在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着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严峻局面。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每年的财政赤字为1万亿美元以上,占GDP的10%以上。其三是存在较强的收入增长预期。
实施超发货币的宽松政策并没有改变失业率高企的局面。这是因为主要发达经济体都经历了比较长时间的去工业化进程,制造业已经大大萎缩,能够生产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的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加工制造企业寥寥无几,进行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的需求根本无从谈起,就算利息降到零,也刺激不出多少固定资本投资来。
其四是存在较强的出口潜力。那么,发达经济体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为什么没有产生积极的效应呢?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发达国家并不存在严重的通货紧缩,相反,存在着严重的流动性过剩。
一般来讲,创新主导的固定资本更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利杠杆,是经济走出衰退,步入复苏的重要物质技术条件,在企业具有固定资本更新需求的情况下,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可以满足企业进行固定资本更新的需求,推动固定资本投资,增加供给,实现经济增长。发达国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完全是病急乱投医,并不能真正医好经济肌体的疾病。一是经济复苏依然非常缓慢。各国经济陷入停滞,世界经济复苏和提速自然无从谈起。高企的失业率意味着发达经济体实施超发货币的宽松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失业率居高不下必然激发社会矛盾,甚至引发动乱,反过来对经济复苏形成严重制约。目前欧元区17国失业率为12%。
尽管一些国家把改造基础设施、发展教育和培训、推动医改、开发新能源、支持环保产业作为投资的重点,但是这些投资的规模都十分有限,形不成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有效动力,且产生效果的周期很长,不足以对整个经济向好发展产生明显影响。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是靠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实现的,2010年2月,全球各国负债总额突破36万亿美元。
发达经济体争先恐后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大量向经济领域投入货币,引起国际舆论高度关注,人们不禁要问,西方国家为什么如此这般不管不顾地大量超发货币?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一、宽松货币政策及其约束条件 宽松货币政策是西方国家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当经济陷入衰退,失业率攀升时,央行通常会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比如直接发行货币,在公开市场上买债券,降低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等,一般来讲,央行在短时期里超常释放海量货币是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重要表现。可见,发达经济体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行为是极端自私且有害的,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何有效防范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已经成为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其二是存在创新主导的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的可能。发达经济体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并没有使充足的流动性转化为私营部门更强的投资积极性,加快经济增速,而是大量涌入新兴经济体,使得新兴经济体的通胀预期加强,资产价格上涨,压力加剧。
欧元区国家的失业状况更为严重。一旦量化宽松政策的货币放量减少或者停止购买国债,国债收益率就会大幅上升,债务崩溃对于全球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发达经济体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意在推动本国货币贬值,从而提高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则被迫升值,使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出口企业相对生产成本上升,销售量大幅度下降,制造业利润急剧下降。在这之前规定的上限是16.7万亿,致使美国债务首次突破17万亿美元,达到17.075万亿美元。
自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联邦政府一直处于举新债还旧债的状态,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段在美国政府关门事件中得到突出表现。宽松货币政策会催生股市、债市和楼市泡沫,而一旦政策出现松动,或者市场对政策的效果不再抱有希望,泡沫就会破灭,股市、楼市大跌势在必然,整个经济将陷入新一轮严重衰退。
目前,在超发货币政策的刺激下,美国GDP年增长率增速为2%,日本GDP年增长率增速为2%-3%,欧元区预期增速在-0.9%至0.3%之间。通货紧缩不利于经济健康运行,更不利于经济复苏,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可以释放流动性,激活投资和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现在日本政府每年财政支出半数以上依靠发行国债,财政恶化的程度在发达国家中名列第一。发达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刺激实体经济的效果很有限,大量货币自然涌向股市和楼市,这必然造成资产价格虚高的泡沫现象。
众所周知,主要发达经济体产业结构已经高度服务化,传统制造业高度萎缩,高科技产业具有同构性,且市场处于饱和状态,服务业出口能力非常有限,可以说,高度服务化的产业结构已使多数发达经济体丧失了强大的出口能力,这是发达经济体对外贸易长期存在巨额赤字的主要原因。意大利2012年11月的失业率为11.1%,与此同时,年龄层面在15岁至24岁之间的青年失业率高达37.1%,创下历史新高。自2009年以来,美联储连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也紧随其后启动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股市是经济运行状态的风向标,对人们的信心有直接影响,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让更多的资金投向股市,令资产升值,这会增强人们对经济的信心,而信心提振有助于激活人们的投资和消费愿望,对推动经济增长有好处。
其次,发达国家并不存在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的条件。西班牙2013年第一季度总体失业人数增加到620万,失业率升至27.16%。
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会导致货币贬值,理论上有助于推动出口,但是在出口潜力已经趋于枯竭的严酷现实面前,即便货币贬值也难以有效刺激出口。发达经济体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已经走到十字路口,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
三、宽松货币政策难以产生积极效应的原因 发达经济体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既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又对别的国家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可以说是损人不利己。靠宽松政策再增发货币刺激经济复苏,只能是进一步加剧流动性过剩局面,诱发通货膨胀,却不能有效刺激投资和消费。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13:13天狐定制
2025-04-05 13:11天狐定制
2025-04-05 12:10天狐定制
2025-04-05 12:08天狐定制
2025-04-05 11:49天狐定制
2025-04-05 11:43天狐定制
2025-04-05 11:17天狐定制
2025-04-05 11:15天狐定制
2025-04-05 11:10天狐定制
2025-04-05 10:43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